趙宇亮,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F任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中科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主任。
1985年畢業于四川大學化學系,1999年在日本東京都立大學獲博士學位,在日本原子力研究所和RIKEN從事研究工作,與同事們一起發現113號新元素(Nh),成為元素周期表中亞洲國家發現的唯一新元素。
2001年通過海外人才引進計劃回國,提出并開展納米安全性研究,是國際上最早開展納米毒理學研究的幾位學者之一。從學術思想的提出到創建中科院納米安全性重點實驗室,開辟了我國納米毒理學與納米安全性研究領域。率先建立并突破了該領域定量分析方法學瓶頸、部分方法被ISO/IEC頒布為國際標準分析方法,被160多個國家采用;揭示了大規模生產的碳納米材料、無機納米材料在體內的吸收、分布、排泄、代謝等毒理學性質及其規律性;率先揭示了納米生物學效應的重要化學機制;提出反向應用納米毒理學性質的新思路,提出了設計納米顆粒表面去調控腫瘤微環境,實現“監禁腫瘤”(非殺死腫瘤細胞)的腫瘤低毒性治療新方法,產生了重要國際影響。
迄今發表SCI學術論文500余篇,被引用約3.5萬次,H-因子96。獲中國、美國、日本、歐盟的授權發明專利26項。研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TWAS化學獎,中國毒理學杰出貢獻獎等。
此外,他一直致力于推動納米科學與生物醫學交叉的科學前沿領域在我國的起步、形成和發展。2006年領銜11個國家的科學家編著了納米毒理學領域的世界第一本教科書《Nanotoxicology》;2011年創建中國毒理學會“納米毒理學”專業委員會、2015年創建中國要學會“納米藥物”專業委員會等。先后擔任聯合國UNEP、世界經濟合作組織OECD、歐盟EU、芬蘭等的納米安全專家或顧問;國家納米科技協調指導委員會專家,科技部納米重大研究計劃總體專家組副組長。先后擔任中國、美國、英國的7本SCI學術刊物的副主編等。